盼望着,盼望着,备考良久的新SAT终于5月份要首考啦!啊(哎)哈(呀)哈(呀)哈(呀)哈(呀)哈(呀),好(很)高(惊)兴(恐)啊!!!
但是对写作的部分,很多同学,可能最近还是没有很大的信心,之前的考试虽然不知道题目,但是至少背了好多的例子啊,感觉好像还是有很多话可以说(默写)的。但是这个新SAT写作,文章之前不知道,分析的内容完全是新的,感觉好像是回到了高中的语文课诶(语文老师和蔼脸:同学们,你看这里是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宝宝心里完全是崩溃的诶,什么鬼诶!!!!!!
于是很多同学在第一次接触我们的分析性文章写作的过程中就开始一边不断的回忆之前语文老师教的:承上启下,引领全文,开门见山,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哎呀,好开心,感觉自己好腻害,文章写的萌萌哒~
泅渡麻袋~ 好像忘记了什么不得了的东西。。。。。。我们SAT考试的官方问的好像是how the writer builds an argument to persuade her audience。额,为啥我写了半天,好像就写了一堆文章写了啥,但是,完全,没有,看,读者,是,怎么,被,说服的。。。。。。啊!!!!!!!
其实这也是广大同学们在不熟悉分析性写作的时候经常犯的一个问题:只顾着解读作者想说什么,忽略了这种表达方式,这种信息读者在获取后,如何能够帮助读者认同作者的观点。 我们仿佛是完全把自己当成是作者肚子里的虫来看待的,而完全忽略了,在读文章的时候自己自主思考和判别的过程,如同写作图中这篇文章的同学一样。
这篇文章写作的原文,是咱们非常宝贵的3月北美SAT考试的原题(如果原题不熟悉的同学可以点这里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opinions/ej-dionne-jr-a-call-for-national-service/2013/07/03/a65bce5a-e402-11e2-a11e-c2ea876a8f30_story.html)。本文的作者对文章开头部分的内容是文章整体写作的一个亮点是非常清楚的把握到了,而且对这部分的写作手法(quotation + contrast)的把握也非常准确。对文章引用这两部分独立宣言的文献的目的的分析,虽然有所不足,但也基本把握到了作者引用段《独立宣言》中关于权利和义务的并对两者进行反差的基本目的。但是在这之后,对这种反差对读者造成的影响,以及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影响的解读几乎是完全空白的。而这也恰恰是作者在这里如此写作的过程中需要我们的各位同学着重抓住的一点。
在这里,其实我们不妨想一想看,我们自己作为读者,在读到文章的这里的时候是有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我们发现大家在关注到前面的权利部分,读到这里如果作为一个正常的美国人会很自然的被激起那种自豪感,同时也会想要享有这些权利,但是看到后面的时候,却有一种恍然大悟之后有些自惭形秽的感觉-----原来我们的权利需要我们的义务来维护,而这里却常常是包括读者自己都常常会忽略的事情,而这样的信息几百年前就已经被写进同样的一部文献中了。由此的反差,读者会很容易的开始对这样的一种反差形成注意,关心作者下面会表达的信息,并会从内心上相对带有一种更多的想去多的履行自己的义务的感觉来看待作者接下来的文章内容,从而为文章整体奠定基础。
实际上,这种分析的过程,就是我们SAT考试的基本核心----批判性思维的重要表现。所谓批判性思维,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我们能够对所有的人的观念和观点能够保持一种客观理性的深入分析的内容,在没有找到完整合理的理由之前,不能完全的采纳此人的观点,包括也要检视自己观念的形成过程,从而发现在整个思维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漏洞或错误。 而这部分的练习,实际上,在大家之前的各方面教学中其实是全面缺失的。以我们的语文教学为例,我们的同学似乎从来都是在欣赏文章写作的好,美,我们一直在试图解读作者的意图,仿佛作者的意图是全无问题的,作者是全知全能的,我们只要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写就好了,却忽略了,我们在被说服过程中的全部思维过程,也完全放弃了自我的感受能力,这样的情况实际上不仅仅对我们现在的考试,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往往也是非常危险的。
要养成这样的一种思维习惯,希望同学们在提高英文能力,突破阅读心理障碍的同时,能够在阅读的时候更敏感,更多的想一想,作者是怎么想的,检视一下自己在读这段文字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从而为文章取得高分打下更好的基础。
教师简介:
南昌新东方北美项目写作组长,教学风格多样,博闻强识,擅长启发学生批判性思维,把握语言学习本质,纠正学习习惯,提升认知层次。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系新东方网独家稿件,版权为新东方网所有。转载须注明来源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