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What possible obligation, then, can exist between them; what rule or principle can be laid down, that two nonentities, the one out of existence, and the other not in, and who never can meet in this world, that the one should control the other to the end of time?"
-- "两不相干,从未照面,谈何马首是瞻,焉可被缚终生?"
正文
众所周知,16年3月开始的新SAT考试中,变动最大的阅读板块在保留了传统的双篇模式之外,其题材的选择上最大的创新就是增加了历史文献类文章的考察。当然,美帝出的考试,必然考的是美帝的历史咯,所以各位备考的小伙伴们在这类题目中看到的往往是极度陌生的人物和话题(美国历史在高中教的最多的就只是华盛顿、林肯和小罗斯福),以及瞠目结舌的语言结构和用词习惯(毕竟是200多年前的英语,和当代英语已经有了蛮大的区别),那崩溃简直是分分钟的事。
所以毋庸置疑,对那个时代的背景知识有所涉猎,将会极大地帮助备考的少年少女们度过历史类阅读这道坎,这里二师兄就带大家从新SAT的官方指南中的历史类文章出发,挖一挖那些年代的人和事。
首先隆重推出的,就是上图这个看起来有点……"霍比特人"赶脚的同学,《常识》(Common Sense)的作者:托马斯.潘恩。
对美国历史稍微有点了解的同学都应该知道伟大的《独立宣言》(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这份由托马斯杰斐逊起草于1776年并在同年7月4号签署的文件,标志着十三个英属北美殖民地脱离大英帝国的统治--如果说一年前莱克星顿战役是"武斗",那么这个宣言则是"文戏",直接宣告了美利坚共和国的正式建立。
然而现在大家可能很难想象的是:即使在独立宣言的前一年,殖民地的民兵们在莱克星顿和之后的康科德战役都大挫英军;即使在之前的十多年里,英国政府对殖民地区域大肆横征暴敛的加税,还禁止殖民者西进拓张土地;即使从殖民地建立以来,英国作为宗主国"妈妈"都把北美殖民地当做一个不登大雅之堂的"私生子"来对待--然而很大一部分的殖民地民众,在1776年前后,对独立建国或者说武装对抗英国,还保有着怀疑甚至是反对的态度。
一方面自然是英国毋庸置疑的强大军事实力,但是不能忽视的是殖民地人民对英国本身又恨又爱的复杂感情--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出生成长在英国,因为卑微的出身而在祖国的生活不甚理想,千里迢迢来到了美洲开疆拓土过上了新生活后,骨子里依然把自己当做一个英国人--在这些人的眼里,英国依然是严厉然而亲切的故土,国王乔治三世依然是自己的家长和绝对的世俗权威。"妈妈"虽然对我们不好,但是做子女的,难道不应该就老老实实听话嘛?"妈妈"打了我们,我们难道还能还手嘛?
而就在这个时候,一本标题为"常识"(而刚面世的时的标题则是更萌的"纯纯的真相"(Plain Truth)),署名是"一个英国人",仅有48页的小册子,从1776年1月开始在短短的三个月内就发行了10万份拷贝(整个十三个殖民地总人口约为200万) 。这本小册子,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即使今天我们看来依然有带着历史厚重的隔阂感)阐述了君主制本身的谬误和荒诞,以及民主共和制度存在的基础和必要性,给殖民地人民传递了一个相当重要的理念:人,生来即平等自由,即使是母国,即使是君父,也不能成为我们追求独立自由的阻碍。在这个小册子的鼓励下, "不自由毋宁死"的呼声终于汇聚成浪潮,在北美殖民地一发不可收拾的蔓延开来,大众之前一切的不安和怀疑被冲散,最终在仅仅半年后,《独立宣言》横空出世。
托马斯潘恩,这个英国诺福克郡人土生土长的小工匠家子弟,通过《常识》这本小册子,酣畅淋漓的宣泄了自己对君主专制(尤其是自己祖国英国当时的皇帝乔治三世!)的不屑和唾弃;也主要是因为这本小册子,他并列于乔治华盛顿、托马斯杰斐逊和本杰明富兰克林等人,被尊为美国的开国元勋们之一(Founding Father)。
1789年,也就是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6年后,法国也爆发了大革命,这次托马斯潘恩自然又是站在激进的吉伦特派一边。三年后,潘恩就被胜利后的革命政府授予了法国荣誉公民身份,还入选了法国国民公会(略尴尬的是,潘恩一生都不会说法语……)。
而在这之前的1790年,英国的政治家,后世被尊为英美两国保守主义奠基人的埃德蒙伯克(下图这位有婴儿肥的绅士你们打几分?),撰写了有名的《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Reflections on the Revolution in France),认为法国大革命已经演化成了一场颠覆正当传统和权威的暴力叛乱,而不是真的在改良一个国家和政府(因缺思厅的是这位英国下议院的议员,之前却强烈支持美国的独立战争,这位有精分潜质的婴儿肥绅士你们打几分?)。
很显然,作为当时法国大革命里最激进的吉伦特派的密友,托马斯潘恩按捺不住内心对这种言论的愤怒,这次可不再是《常识》一样的短小精干的小册子了,为了驳斥埃德蒙伯克,潘恩花了足足一年的时间,在巴黎出版了一本长达9万字(这次大卖近100万份拷贝!)的书:《人权论》(Rights of Man)
在这本书里,托马斯潘恩强烈的反对伯克的观点,即人与社会以及政府的契约关系是牢不可破永世改变的;他认为已经逝去的死者和在世的生者是没有必然的联系和制约的--"What possible obligation, then, can exist between them; what rule or principle can be laid down, that two nonentities, the one out of existence, and the other not in, and who never can meet in this world, that the one should control the other to the end of time?"--所谓"两不相干,从未照面,谈何马首是瞻,焉可被缚终生?"
看到这里,刷完了新SAT指南的小伙伴们应该已经觉得相当亲切熟悉了,没错,在官方指南的第四套样题里面,选取的双篇对比文章(同时也是历史类文章),就是上面说到的"潘恩Vs伯克"( P685)。
在有了之前的人物、事件和其背景了解的基础上,这类的阅读文章和后面随之的问题都应该是势如破竹的拿下。比如后面的36/37题,问到潘恩是如何针对伯克的"人与社会的关系必须得是长期而不可分割,生者、死者甚至是未出生者,都应该被这种关系牢牢绑定"的论点,答案就是上面的这段话咯。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系新东方网独家稿件,版权为新东方网所有。转载须注明来源及作者,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